運輸業及其發展
【知識點一】運輸業的形成 |
1.運輸業的概念與組成 運輸業是指國民經濟中從事運送貨物和旅客的社會生產部門,是從事運輸經濟活動的所有企業或單位的集合。 2.運輸業的形成 運輸業的形成是社會大分工的結果,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 第一次社會大分工:畜牧業同農業相分離; 第二次社會大分工: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 第三次社會大分工:商業獨立出來; 逐漸,運輸活動由商人自己完成,逐步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產業部門。 三大特性——生產特性、服務特性、基礎設施特性 |
【知識點二】運輸業的性質(重點!) |
1.運輸業的生產特性:它屬于物質生產的范疇,是物質生產過程中的有機組成部分。 (1)運輸改變商品的使用價值狀態,完成消費的準備; (2)運輸業所生產的產品是空間、位置的變動。 2.運輸業的服務特性 運輸業的服務特性: (1)提供的勞動不是去制造物質產品,而是通過提供運輸服務直接去滿足人們的某種需求; (2)運輸業所提供的服務同樣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物; (3)形成運輸服務產品和消費這種服務產品的過程是同始同終的。 3.運輸業的基礎設施特性 (1)社會公益性;A設施都有不同程度的公益性。 (2)運輸基礎設施的價值和使用價值。 (3)運輸基礎設施的級差效益。 (4)運輸基礎設施的商品屬性。 在具體操作中,不能過分強調其商品屬性,簡單以市場競爭機制運轉易造成浪費。 |
【知識點三】運輸業的外部性 |
(一)外部性理論 所謂外部性是指一個經濟主體的行為對另一個經濟主體的福利所產生的外部影響,而施加這種影響的主體卻沒有為此付出代價或者因此獲得補償。 根據其產生效果的相對性分為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 所謂正外部性是某個經濟個體的活動使他人或社會受益,而受益者無須花費代價; 所謂負外部性是某個經濟行為個體的活動使他人或社會受損,而造成外部不經濟的人卻沒有為此承擔成本。 (二)運輸業的外部性 1.運輸業的正外部性 即公路網的優化、公路建設與國民經濟的協調、公路管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還體現為利用技術進步改進發動機、提高能源效率并減少廢氣排放量,利用一系列的公路運輸法律法規來保障公路運輸安全等。 2.運輸業的負外部性 (1)噪聲污染 處理手段主要有: 、僭肼曃廴驹斐傻耐獠砍杀镜膬炔炕,將居民區安靜的權利賦予居民,汽車駕駛者要通過該地區,就必須向居民區的居民購買一定的噪聲“制造權”。 、谛姓侄,政府強行規定噪聲標準或噪聲罰款的辦法。 、奂夹g手段,改進和提高現有汽車的降噪性能,合理規劃設計市政道路建設等。 (2)大氣污染 處理手段主要有: 、偬蕴浜、污染嚴重的車輛:對于已經報廢的汽車和污染嚴重的汽車,建議政府強行管制。 、诎惭b汽車曲軸箱強制通風裝置、安裝汽油車燃油蒸發污染控制裝置、在尾氣排放口安裝三元催化轉化器。 、厶岣呷加唾|量,推廣使用高質量燃油。 、軆炏劝l展公共交通,鼓勵騎自行車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3)交通擁堵 造成的主要原因有:①機動車數量增長速度過快,道路車流量日益增大。②道路建設在結構和功能上無法滿足交通需求。③部分市民交通安全意識和法制觀念淡薄,交通公德意識差。④交通管理水平的提高不能滿足城市交通發展的需求。⑤公共交通發展相對緩慢,出行結構不合理。 有效緩解交通擁堵的措施主要有: 、偌涌斐鞘械缆方ㄔO,加大城市交通承載量。 、诩哟蟮缆方煌ü芾砹Χ,提高交通管理服務水平。 、蹆炏劝l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統,提高公共交通的分擔率。 、芗訌姷缆方煌ò踩逃,樹立交通安全法制觀念,增強交通公德。 、菘茖W合理發展城市小汽車運輸。 (4)交通事故 主要的預防措施有:①加強交通安全生產教育培訓。②做好交通安全管理工作。③做好交通安全的檢查落實工作。④針對交通事故責任要獎罰嚴明。⑤交通運輸各個參與主體和交通運輸各個生產主體有效協調,共同預防交通事故。 3.運輸業的負外部性內部化 運輸業的外部成本應合理地內部化,內部化的目標是將各種運輸方式的外部影響納入市場進程,通過市場機制達到資源的有效配置,也就是使所有的交通使用者明白其行為的全部成本,包括對社會帶來的負面影響又不由自身承擔的這部分影響。 目前,國內外交通運輸業外部成本內部化的主要途徑有:①對交通運輸工具收取燃料稅;②依交通運輸工具有害氣體排放收取有差別的稅,即有害氣體排放量高的方式收取的稅率高,有害氣體排放量低的方式收取稅率低(即對交通運輸工具的綠色化稅收);③對所有的運輸工具使用者收取運輸稅費,將征收的稅費補貼給外部成本低的運輸方式;④提高運輸工具有害氣體排放標準;⑤對明顯不合理的運輸范圍收取費用;⑥政府制定使用環境的價格。 |
